转型
2018年是资产管理行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出台《资管新规》,两个核心思想:
第一,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就是投资者自负盈亏,“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会成为理财市场常态。只要金融机构尽职尽责,投资亏损需要投资者自己负责,去金融机构堵门,没用!
【资料图】
第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任何理财产品没有约定收益率,而且净值是每日波动的,投资者看到的净值可以是按日、按周、按月披露,但这个净值是实时波动的,可上可下,如果投资者高买低卖,是会亏本金的。
时间节点:3年过渡期。
《资管新规》经过3年过渡期后,在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22年是真正实施《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的第一个完整年度。
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投资者早就适应了刚性兑付、投资者自负盈亏,买股票亏损的人会责备自己没选好标的,市场行情不好,而不是埋怨证券公司,去证券公司堵门要求赔偿。
因此,这个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固收,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其他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行的契约型基金。
为了应对这个变化,原来主要依靠固收产品打天下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启“净值化转型之路”,或快或慢、或进展大或进展小。因此,你身边的原来给你推荐固收产品的理财经理在过去2年推荐产品品类在发生变化,更多的推荐一些净值化产品、“固收+”产品。
变化
在130亿的中国理财盘子里面,从资产表现形式看,银行理财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规模最大的品类,2021年29万亿,信托超过20万亿。2022年全年,中国居民对于固收理财的最大认识是:原来固收也会不保本,“固收+”也会是“固收-”。
但事实真相是:理财还是那个理财,固收还是那个固收,跟过去数年一样的,只是监管细则和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且,这个变化是不可逆的。
2022年是全面实施《资管新规》第一年,2023、2024、2025、2026……未来数年都会是这样的。
在了解这个变化的底层逻辑之后,经历了2022年,会觉得这件事情不只是个偶然,这将是未来中国理财市场的常态!
影响
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转型?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对于国家而言,实现金融机构风险转嫁。在金融机构固收产品刚兑时代,风险在金融机构,因为产品投亏了,投资者不亏钱,金融机构补窟窿。
打破刚兑时代,投资者自负盈亏,有效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是那句话,发达国家成熟市场都是这样的。
第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将会承担更多投资风险。因为投资者完全自己承担产品净值波动,理论上投资非标可能归0,自负盈亏,2022只是第一年,你可以不信,未来多跳几次坑,大家就信了。想想我们买银行理财的初衷是什么?利息高,且安全无风险。现在呢,如果想追求高利息,就必须承担相应风险,想要无风险,那就放弃可能的高收益,直接银行定期存款。
第三,老百姓从认可机构转向认可投资能力。中国老百姓天然对银行有着与生俱来的信任,同样东西在银行代销就是卖的多。银行是中国金融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
2022年银行理财规模首次出现下滑,由2021年的29万亿到2022年的27万亿。老百姓也不傻,亏钱为什么还要投啊?既然各家都是净值化,谁能赚钱就把钱投给谁啊?财富管理行业的竞争将转变为投资能力的竞争,老百姓会慢慢转变投资理念,原来只认可大型金融机构,转向认可金融机构的投资能力。
评估
二十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我们每一个家庭每年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职务性收入,比如工资类收入;二是财产性收入,比如收房租、股权分红等。
站在岁末年初:
第一,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下我们每个家庭的职务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
第二,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下我们每个家庭财富分配主要负责人投入在职务性工作和财产打理的时间占比。1年里面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学习、研究理财产品、研究股、债性价比。
第三、我们每一个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年收益率变动1-3%占比职务性收入多少?该不该多花些时间?
无论你是企业主还是打工者,通货膨胀将洗劫我们每一个人。——巴菲特
对于更多普通老百姓而言,其实并不苛求从理财中赚很多钱,只是希望让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一点财富不缩水,保持原有购买力就好。
那么,普通老百姓该怎么去了解、认识、学习复杂理财产品知识?
该怎么去识别投资经理的投资能力?
该怎么评估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
该怎么去配置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组合?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时代发展中的一粒尘埃。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在确定性宏观现实中,一个普通人、普通家庭如何在微观层面做出改善。
宏观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微观才是有作为的地方。——芒格
今晚19点,破竹直播间,来和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老马识途一起探讨:当下应对和未来机会!
1.财富管理行业的变化趋势?
2.如何管理家庭财产性收入?
3.2023应该保守还是进取?
4.诗和远方:当下市场是反弹还是反转?